“中国提前完成对国际承诺的
碳排放指标,‘十三五’
碳排放指标预计也能提前完成。”11月28日,中国社科院城市所研究员陈迎在中国社科院-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8》(下称《报告》)发布会上说。
根据《报告》,“十二五”期间中国全面超额完成了目标减排任务,2017年的碳强度下降了5.1%,比2005年累计下降46%,提前三年实现了哥本哈根
会议承诺的2020年比2005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另外,“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碳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18%,目前的进展已接近这一五年目标。
不过,因为去年和今年煤炭消费量再次回升,后期总量消减的压力仍很大。
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趋势初显
碳排放强度指标的含义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脱钩,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
据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去年12月对媒体透露,2005年至2015年,中国以年均5.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5%的增长,少排放约41亿吨二氧化碳,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的趋势初步显现,实现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的多赢。
“十三五”时期,
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强。统计显示,2016年、2017年碳排放强度则分别下降了6.6%、5%,今年预计碳排放强度将下降5%,3年累计碳排放强度将下降16%左右,与“十三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18%的目标接近。
另外,多个与碳排放指标有关的领域成绩也很大。比如可再生能源指标方面,2020年末的目标是比重达到15%,比2015年的12%高3个百分点,实际情况是,2017年该比重已经达到了13.8%。
森林积蓄量和覆盖率方面,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11月26日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新闻会上指出,“十三五”时期,全国森林蓄积量要增加13亿立方米,实际到2017年已经增加了21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为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提前完成,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解振华说。
据《报告》,从城市群来看,当前珠三角、云贵川、海峡西岸城市群低碳水平最好,京津冀中由于
北京的突出作用提升了整体低碳水平,但剔除
北京的因素,整体水平会下降。西北、晋陕蒙、山东半岛、中原、东北地区的低碳综合指数和分领域低碳水平处于后位、中后位,是未来重点关注的区域。
控煤仍是关键
尽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未来
碳减排的任务仍然不轻松。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需要注意的是煤炭消费量在增加。
“目前经济增速在放慢,但是用电在迅速增加,根本的原因是重工业发展很快,一些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导致能源需求增加。如果煤炭消费增加,减排难度将加大。”林伯强说。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顾问杨富强近期也指出,要注意目前用电增加的问题,煤炭消费行业主要来自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这表明控制煤炭消费特别是散煤消费仍显得迫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出现了多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此后一直到2016年,煤炭消费呈负增长。2017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4.9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0.4%,小幅反弹。另据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前9个月煤炭消费量约28.75亿吨,同比增长3%。
2017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而2020年的目标是58%以下,说明“十三五”后半程,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
清洁能源浪费现象还有待解决。数据显示,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6.4%,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全年弃水电量515亿千瓦时,水能利用率达到96%左右;弃风电量419亿千瓦时,弃风率12%,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
弃水弃风弃光问题的背后,是西南西北地区清洁能源缺乏超高压输电网,同时不同省市电力交易改革滞后,而沿海发达地区缺电时则只能靠增加火力发电来解决电力短缺问题。
上述《报告》建议,中国未来应当考虑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目标为主要政策目标和着力点,通过管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促进上游的节能和能源低碳,同时实现下游空气污染减排的协同效益,取得多政策目标协同推进的政策效果。
同时,以正在推进的全国
碳市场为主要政策工具,通过
碳价手段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激励,在保持企业整体税负不增加的条件下在
碳市场覆盖外的行业开征
碳税,通过财政政策为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更为灵活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激励。